首页 资讯 正文

药明生物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温江正式启动

体育正文 179 0

药明生物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温江正式启动

药明生物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温江正式启动

佛教传入中国,佛教中国化(zhōngguóhuà),对丰富和繁荣中华文化影响深远。近期入选“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的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,进一步实证(shízhèng)并展示了自汉至唐,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汲取中华文化营养、实现(shíxiàn)佛教中国化的发展(fāzhǎn)脉络。 这座古(gǔ)代佛寺历经千年岁月何以重焕(zhònghuàn)光彩?重见天日的出土文物又讲述了古丝路上的哪些故事? 双塔(shuāngtǎ)见证千年佛寺变迁 莫尔寺遗址,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30多公里处莫尔村附近一处洪积(hóngjī)台地上。最显眼的是两座土坯佛塔,一圆一方(yīfāng),遥遥望去,如两枚巨大(jùdà)印章盖在苍茫荒原上。 “莫尔(mòěr)”,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(yǔyán)里是“烟囱”的意思,当地老乡把耸立的佛塔当作烟囱,莫尔寺遗址由此得名。 这是新疆喀什莫尔寺(mòěrsì)遗址复原模型全景图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(中央民族大学供图)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、莫尔寺(mòěrsì)(mòěrsì)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肖小勇介绍(jièshào),千年来虽饱受风雨侵蚀,但莫尔寺遗址诸多建筑坍塌后被冲下的泥土持续包覆,得以保存至今。 自2019年(nián)开启考古(kǎogǔ)(kǎogǔ)项目以来,考古人员持续不断收获惊喜。“第一次去现场勘察,从地面上看感觉几乎没有多少工作的(de)余地(yúdì)。”肖小勇回忆说,当时除了一圆一方两座佛塔,地表仅能见到几处残墙痕迹和零星散布的陶片。但发掘不到半个月,第一座僧房出现,让考古团队看到希望,“地下埋藏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。” 这是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布局示意图(shìyìtú)。新华社发(fā)(中央民族大学供图) 6年间,在考古人员手铲下,僧舍、回廊式(shì)佛殿、长方形大佛殿、讲(jiǎng)经堂、厨房、储物间、餐厅等(děng)建筑纷纷浮出地面。共发掘4600平方米面积,发现遗迹包括18座单体建筑共计62个房间、2条阶梯式(jiētīshì)踏道,出土上万件各类文物和文物残片。 “莫尔寺既有自身特色,也能在其中看出印度、犍陀罗、中亚、当地和中原等不同地方的(de)元素。”肖小勇介绍(jièshào)。 新疆喀什,古称疏勒(shūlè),地处丝绸之路南、北两道交汇处,各色文化艺术(yìshù)在此地融合荟萃。 肖小勇介绍,莫尔(mòěr)佛塔(圆塔)是高覆钵式土坯塔,采用犍陀罗传统的窣堵波(dǔbō)样式,作为莫尔寺遗址的标志性建筑,已经(yǐjīng)屹立了1800余年(yúnián)。相隔约60米,由5层塔身和大型台基(táijī)构成的方形(fāngxíng)实心土坯塔(方塔),台基边长39.36米,仅比位于河北的、东魏北齐时期邺城赵彭城佛寺遗址的佛塔台基边长小5米,规模接近皇家寺院等级。 这是新疆喀什(kāshí)莫尔寺(mòěrsì)遗址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) 一圆一方,风格迥异,两座佛塔(fótǎ)在漫长岁月中并肩依存千余年。 “公元1-3世纪,以圆塔(yǐyuántǎ)为中心,附近和旁侧非对称分布僧房,公元4世纪以后,遗址的礼拜(lǐbài)中心变为塔、殿(diàn)并重,最后向以具有中原建筑布局特征的长方形大佛殿为中心转变,这一时期增修了佛殿、讲堂、厨房和方塔等。10世纪上半叶,寺院建筑被毁(huǐ)后废弃至今(zhìjīn)。”肖小勇介绍,从这一寺院由汉到唐近千年的布局演变,可看出中华文化显著的包容性与佛教(fójiào)中国化进程,为研究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(jiāoróng)与互动提供重要考古学证据。 探索地面佛寺起源的(de)实证 作为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地区年代最早、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、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,新疆(xīnjiāng)喀什莫尔寺遗址填补了古疏勒(shūlè)佛教历史与考古研究的空白(kòngbái),实证新疆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(bìngcún)的和谐格局,为追溯(zhuīsù)我国地面佛寺源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。 佛教诞生于印度,传入(chuánrù)新疆的(de)时间说法不一,主流观点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,从于阗或疏勒传入。文献记载,西去求法的高僧,无论是法显、还是玄奘,都(dōu)曾对疏勒万僧千佛的礼佛盛况发出赞叹,但受古今人类活动区域重合(chónghé)等因素(yīnsù)影响,疏勒保存下来的汉唐遗迹并不多,残存于游记、史书中的只言片语留给今人无尽遐想和遗憾。 因此,这座地处于西域四大佛教中心(zhōngxīn)之一,由佛塔(fótǎ)、佛殿和僧房等遗迹构成的大型、高等级佛教寺院遗址尤显珍贵。 一百多年前,该遗址因被掠夺等(děng)原因,仅留下有限的(de)文字和图片记录。此后,在我国第二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遗址有了初步测绘等信息,但遗址范围、布局、建筑结构等关键问题仍不(bù)明确。 自2018年新疆考古纳入(nàrù)国家文物(wénwù)局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以来,莫尔寺(mòěrsì)遗址考古项目被列入“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(yǔ)中国化的考古研究”课题,由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发掘。 2019年7月,考古工作队员在新疆喀什莫尔寺(mòěrsì)遗址现场布置(bùzhì)探方。新华社发(中央民族大学供图) 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(chǎnxià),湮没史海(shǐhǎi)千余年的疏勒佛教文化遗存,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。 动物骨骼鉴定显示主要为羊、黄牛和马骨(mǎgǔ),印证疏勒僧侣吃肉的记载;孢粉分析发现遗址有40余种植物(zhíwù)种属;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(jìshù)探测地下遗迹……多学科技术深度介入,让考古发掘提取的信息更丰富,文献里干瘪(gānbiě)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。 “以往佛教何时传入西域,大家都是从文献记载得出的认识,而莫尔寺考古(kǎogǔ)系列碳14数据结合遗迹遗物,提供了考古证据:在公元1世纪西域已存在佛寺建筑。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(wénwù)考古研究所(yánjiūsuǒ)所长(suǒzhǎng)李文瑛介绍。 古刹探源续写交融(jiāoróng)故事 对考古专家而言,以海量(hǎiliàng)文物为线索(xiànsuǒ),完成历史拼图,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仍在继续。 在已出土的上万件各类文物和文物残片中,有大量石膏佛像残块(cánkuài),专家根据部分残块分析(fēnxī),莫尔寺最高佛像可达4米;结合古籍(gǔjí)记载,以及出土佛像特点、开元通宝钱币、泥瓦、贴金佛像手指等综合分析,莫尔寺遗址长方形大佛殿很有可能与(yǔ)武则天时期在疏勒镇修建(xiūjiàn)的大云寺有关联。 这是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出土的石膏佛面、手部残片(资料(zīliào)照片)。新华社发(fā)(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) 文献记载,武则天曾令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,西域地区的安西(ānxī)四镇也都兴建,“疏勒亦有汉大云寺,有一汉僧(yīhànsēng)住持,即是㟭州人士”。李文瑛介绍,莫尔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,唐朝时中央政权通过安西都护府(dōuhùfǔ)、北庭都护府有效管辖天山南北,为保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,当然(dāngrán)也包括宗教稳定发展奠定了(le)重要基础。 肖小勇认为(rènwéi),佛教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入新疆后,在喀什地区形成一个佛教传播中心,并影响到(dào)库车及更远的地方,继而(jìér)向中原地区传播,与当地文化形成交融互动格局。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,专家(zhuānjiā)有了更多发现。 肖小勇(xiàoxiǎoyǒng)认为(rènwéi),莫尔寺遗址附近在汉唐时期应为重要农耕区。此外,莫尔寺遗址南面有直线距离约5.2公里的汗诺依古城遗址,东面直线距离10余公里有喀拉墩(dūn)古城遗址,西面约30公里还有三仙洞石窟等(děng),进一步说明莫尔寺遗址一带(yīdài)曾是当地重要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 2024年11月拍摄的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小台地北部建筑、排水沟遗迹(yíjì)。新华社发(中央民族大学供图(gōngtú)) 2024年(nián)10月(yuè),《莫尔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(2024-2035年)》获国家文物局批复,莫尔寺遗址面向公众开放已提上日程。 成功入选“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后,莫尔寺知名度日渐响亮,搭乘(dāchéng)南疆火车的旅客(lǚkè),得知途经莫尔村附近时,总不忘透过车窗搜寻(sōuxún)莫尔寺的身影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军说,下一步将对(duì)莫尔寺遗址历史信息(xìnxī)进行完整展示,全面、准确阐释(chǎnshì)其历史文化价值,并整合周边文化资源,让遗址拥有集文物保护、研究(yánjiū)、展示等为一体的功能,成为深入(shēnrù)推进文化润疆重要载体,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 文字记者(jìzhě):潘莹、张瑜 统筹:孙闻、李欢、郭昱、冯筱晴(féngxiǎoqíng)
药明生物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温江正式启动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