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美博览·产区竞秀|千件鹭岛珍品参展 科技赋能智创未来
工美博览·产区竞秀|千件鹭岛珍品参展 科技赋能智创未来
工美博览·产区竞秀|千件鹭岛珍品参展 科技赋能智创未来最近的天气,仿佛时刻在“变脸”,上午还晴空万里(qíngkōngwànlǐ),午间突然来一场瓢泼大雨;白天还好好的,夜里就雷雨交加,扰人清梦……老天爷“变脸”如翻书。厦门(xiàmén)气象部门表示,每年(měinián)4月至11月是厦门的汛期,其间气温偏高,雨水(yǔshuǐ)偏多。而7月开始到10月又是厦门的台风季,天气变化可能更加剧烈(jùliè)。
所谓“天有(yǒu)不测风云(tiānyǒubùcèfēngyún)”,天气瞬息万变。在厦门,有一群守望天气的人,他们运用各种利器测风、测雨、测云,为我们解码(jiěmǎ)“天机”,读懂“老天爷的脾气”。
P波段风廓线雷达是今年引进的新设备。
补齐高空风观测短板(duǎnbǎn) 每一两分钟生成一组数据
大雾弥漫,能见度不足50米,快到海沧蔡尖尾山顶时,一座白色庞然大物矗立(chùlì)在眼前(yǎnqián)。这是厦门市气象局今年引进的新设备——P波段(bōduàn)风廓线雷达,也是全省首台。
占地225平方米、重数十吨,这个(zhègè)白色的“大家伙”在雨雾中也很显眼。但这点雨雾对它来说不足挂齿——它有看不见的长长“触角”,一旦启动,可从5个不同方向(fāngxiàng)高频向高空中发射电磁波(diàncíbō)束(shù),波束最高能到16公里。
“空中其实不完全是‘空’的,风里总有微小的湍流,就像空气(kōngqì)中的‘小疙瘩’。当电磁波撞到这些‘小疙瘩’时,会像回声一样(yīyàng)反射并被雷达接收。”市气象局(qìxiàngjú)装备保障工程师任堃解释,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依靠多普勒效应,通俗(tōngsú)地讲,就是(jiùshì)发射电磁波—接收电磁波—计算机分析处理。
任堃说(shuō),P波段波长较长(jiàozhǎng),穿透力强,具有全天候、高精度的探测优势(yōushì),在不同天气条件下,都能发挥关键作用。“比如(bǐrú),当前在某位置探测到一个‘小疙瘩’的回波,一秒钟(yīmiǎozhōng)后在另一个位置探测到这个‘小疙瘩’的回波,这两个位置的距离相减,就可以推算出风速。”任堃说。
新的雷达传输回来的数据十分及时(jíshí),每隔三五分钟(sānwǔfēnzhōng),就会传输一次(yīcì);在加密观测模式下,每一两分钟就可生成一组风廓线数据——这是一款(yīkuǎn)“百米级、分钟级”的“捕风神器(shénqì)”。天气晴朗时,它能提供详细的大气风场和湍流信息,帮助气象预报员更(gèng)准确地把握大气变化;降水时,它又能详细描绘降水云体的风场,为气象预报和中小尺度天气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。
这个雷达目前正在试运行,它将补齐厦门(xiàmén)高空风观测短板,为天气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(de)数据。
矗立在蔡尖尾山上的“大白球”,主要用来监测云的含水量,目前正在“换脑”更新升级。
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放飞两次 可与全球气象数据交互比对(duì)
在气象观测中,有许多(xǔduō)雷达(léidá)被运用:天气雷达、风廓线雷达、激光雷达和云雷达等,根据功能可分为测云雷达、测雨雷达、测风雷达。在市气象局的(de)探测“宝盒”里,储备着许多先进工具。其中,在捕风的“工具箱”里,除了测风雷达,还有高空探测气球,它可携带高空气象探空仪(tànkōngyí),在地面(dìmiàn)至(zhì)3万米高空中采集气压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等数据。
放飞探空气球是市气象局的“传统项目”。北京时间每日7时15分和19时15分放飞。“全球同步(tóngbù)施放,方便全球气象数据(shùjù)交互比对。”高空(gāokōng)探测工程师蔡昱珣说。
记者采访当天,天气阴沉(yīnchén),能见度不高,天空还(hái)飘着小雨,有2—3级(jí)微风,这并不是一个施放气球的好天气。18时45分,蔡昱珣把两个不同(bùtóng)型号的探空仪放在基测箱上进行测试——跟以往不同,除了在气球的绳子上绑上高空气象探空仪外,他们还增加了一个北斗(běidǒu)卫星导航探空仪。
19时,另一名值班人员俞锋打开仓库,拿出气球和绑绳,开始为气球充灌(chōngguàn)氢气。当天下着小雨,空气湿度大,他多充了近700克氢气,这样即使探空(tànkōng)气球沾了雨水,也能升得高(gāo)一点。
升球、绑仪器,两人小心翼翼地配合,生怕探空仪沾了(le)水(shuǐ),影响监测数据。19时(shí)15分,俞锋把气球拿到房顶。“一、二,放!”俞锋话音刚落,手中(zhōng)的绳子松掉,探空气球迅速飘升,几十秒后隐没在天空中。
蔡昱珣和俞锋坐在电脑前,时刻监测着两个探空仪传输回来的数据。升空4分51秒后,高空气象探空仪显示,温度(wēndù)为12.2℃、气压(qìyā)838.2百帕、湿度100%。蔡昱珣说,探空气球可测量大气(dàqì)中(zhōng)的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风向、风速等,为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。
天气晴朗,气球可升到3万米高空,如遇下雨(xiàyǔ)等恶劣天气,气球就只能在1.7万米至2万米高空之间。这是(shì)蔡昱珣多年(duōnián)的(de)经验总结。当天是东南偏(piān)东风,气球往翔安方向飘去。19时33分,气球冲破500百帕(约5500米),蔡昱珣感叹:“过了,安全了,放心了!”顺利通过(tōngguò)500百帕是他们放球的目标,没有过这个线,就算施放失败,得重新放球。
20时01分,监测数据显示,气压快速上升(shàngshēng),雷达仰角变小。蔡昱珣和俞锋迅速判断:气球炸了——它(tā)在放飞45分21秒后,在上升到1.7万米的(de)高空后炸掉了。
这次(zhècì)放飞过程还算顺利。蔡昱(càiyù)珣说,相比高空气象探空仪,北斗卫星导航探空仪监测数据更精准、故障率低,监测数据也可(kě)实现自动传输。
放飞探空气球是市气象局的“传统项目”。 受访者供图
“足球”罩子里有口重(kǒuzhòng)数十吨的“大锅(dàguō)” 探测台风暴雨冰雹等能力出众
除了测风神器,还有测雨利器。矗立在蔡尖尾山上的(de)“大白球”,是S波段双偏振雷达,主要用来监测云的含水量。2016年试运行(shìyùnxíng)时(shí),它是国内第一部整机生产的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。
这个被取名为“天语舟”的(de)大白球,表面像颗足球,由洁白的玻璃钢精心拼接而成,里面包裹着直径约10米、重数十吨的一口“大锅”。这口“大锅”就是这个多普勒(duōpǔlēi)雷达(léidá)的天线。
在那个“足球”罩子里,“大锅”360°旋转,每6分钟向空中扫一圈,理论上探测(tàncè)半径可达460公里,对(duì)台风、暴雨、冰雹(bīngbáo)等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能力出众。
如今(rújīn),它正在更新升级。从今年3月开始,市气象局组织人手对“大白球”进行“换脑”——更换了更先进的天线和发动机,转速提高,扫描一圈的用时从6分钟(fēnzhōng)缩减至(zhì)3分钟,扫描范围更广、更大。“对于龙卷风、冰雹、强对流等极端或者灾害性(zāihàixìng)天气,可以发现得更早。”任堃说(shuō)。
除了这些庞然大物,市气象局的(de)工具箱里还有许多更为小巧的雷达设备,比如X波段的相控阵(xiāngkòngzhèn)雷达,与S波段双偏振雷达作用类似。这个小巧玲珑的家伙转速很快,每(měi)一分钟就扫描一圈,探测半径达80公里。任堃说,相比S波段双偏振雷达,它(tā)的转速更快、分辨率更高(gènggāo),且与大型雷达数据互为补充。
日常气象预报业务流程 自动化率已(yǐ)达95%
无论(wúlùn)测风、测雨、测云,这些先进设备都不是单一存在的。它们的数据被汇入超级计算机中心,通过各种技术和算法,生成未来(wèilái)天气。
郑辉坐在电脑前,值班时需要面对多个显示屏,根据显示屏上的各类数值模式(móshì)、实况观测数据(shùjù),并结合本地气候特征,制作精细化的天气预报。他(tā)是市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员,从业已10年。
一名优秀(yōuxiù)的预报员,要懂得显示屏上不同数值模式产品的优劣、探测数据各项物理量的意义,并能够凭借经验,根据这些数值和曲线(qūxiàn)预测天气(tiānqì)走向,为各类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警。
郑辉爱钻研。工作(gōngzuò)间隙,他根据业务服务需求编写了有用的辅助工具,比如相控阵天气(tiānqì)雷达强天气监控告警系统(xìtǒng):一旦遇到强对流天气,系统可(kě)及时对雷达回波进行识别告警,并监控强降水、大风和低能见度等天气,同时(tóngshí)自动统计全市雨量并进行排名,自动生成文本和短信,即刻发布到手机上。
随着(suízhe)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(shēndù)应用,天气预报的流程和效率都得到了优化。郑辉等气象预报员的一部分工作也发生了改变。
2024年,中国气象局与(yǔ)相关单位联合(liánhé)发布“风清”“风雷”“风顺”三大AI系统。这些系统在台风、暴雨、高温、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报(tiānqìyùbào),以及短时临近强降水预报方面,都展现出显著优势,还首次实现未来0—60天自主(zìzhǔ)可控的无缝隙智能气象预报。
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,以及预报(yùbào)员经验的融入,AI可以自动生成预报结果,且准确率(zhǔnquèlǜ)不断提高。据了解,厦门市气象台(qìxiàngtái)是福建省气象局数字预报岗建设首批试点单位,如今已初步形成“数据—算法—产品(chǎnpǐn)—服务”的数字化业务流程,日常(rìcháng)气象预报业务流程自动化率已达到95%。按照规划,今年(nián)将基本实现日常预报流程全部自动化,到2028年,在预报预警流程方面也将实现自动化。
郑辉说,目前AI气象模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,有时候会出现错漏(cuòlòu),预报员一部分职责也发生转变——负责审核、优化、订正AI输出(shūchū)的内容。“预报员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,工作内容也要从传统日常预报向影响预报和(hé)风险预警上转变,向技术研发和决策服务转化。”
三维立体监测(jiāncè)和AI助力
厦门有山、有海、有湾、有城,虽然面积小,但地形复杂,对于天气的(de)(de)精准预报来说,是个(gè)不小的挑战。一场突发的大雨,可能影响地面重要活动的举办;一阵海上大风,也(yě)可能影响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;雷暴大雨天气重点区域在哪里,什么时候能停歇,这都会影响飞机航班的安排和(hé)起落……
市气象台副台长、首席预报员张伟说,有(yǒu)三维立体监测和AI的助力,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加有底气。例如,台风的路径预测更加精准,暴雨(bàoyǔ)预警的发布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,但大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,对“2小时内分钟级短时(duǎnshí)临近天气精准预报”正(zhèng)成为公众和行业要求。
张伟说,精密监测是为了精准预报,精准预报是为了给社会(shèhuì)提供精细的服务。需求(xūqiú)是无限的,但作为关注“天机”、守望天气的人(rén),追寻永远在路上。
任堃和同事爬上灯塔考察。 受访者供图
钻进白球(báiqiú)“心脏”维护设备 爬上无人小岛灯塔考察
“工具箱(gōngjùxiāng)”中的精密仪器,需要安装、维护(wéihù)、保养……任堃就是守护它们的人之一。
任堃说,大的仪器(yíqì)每个月至少要维护一次。比如,蔡尖尾(wěi)山上的“大白球”,维护时需要钻进白球“心脏”——直径50厘米(límǐ)的小洞中(zhōng),看发动机有没有漏机油,有没有被老鼠咬,还要拿吸尘器吸出日常转动中产生的碎屑,如果零件有损坏,也得及时修补。
要是台风等(děng)极端天气来临,他们(tāmen)更要值守,保障设备(shèbèi)不会出现故障,或(huò)出现故障后能立刻修复。任堃说,2023年7月,台风“杜苏芮”登陆福建,给厦门带来狂风暴雨。他在蔡尖尾山上值守4天,吃泡面,睡折叠床,紧盯着“大白球”。
除了日常维护,任堃和同事也要负责气象自动站的选址建设。2023年(nián),任堃和同事租了小船,穿上救生衣,爬上无人(wúrén)小岛上十多米高的灯塔,考察(kǎochá)灯塔上能否有条件建自动站。最终,他们选择了一个沿海小岛礁建立海岛站,监测海上的雾、雨、风等,为海上航行(hángxíng)提供(tígōng)基础数据。
“追风”25年放飞无数气球 每天(měitiān)重复相同的观测步骤
放飞探空气球(qìqiú)的高空探测(tàncè)工程师,又被称为“追风的人”。蔡昱(càiyù)珣追了25年风,从她手里放飞的探空气球数不胜数。但每一次值班,蔡昱珣都如履薄冰,一刻也不敢放松。“无论节假日,无论刮风下雨,探空气球都必须准点放飞,这样才能保证高空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(xìng)、比较性和准确性(zhǔnquèxìng)。” 蔡昱珣介绍。
天气瞬息万变,也许地面是清风拂面,但高空中却刮起好几级大风,或者气球放飞不久就下大雨。蔡昱珣(xún)说,他们得先(xiān)了解当天天气情况,预估天气异变可能,找准角度才能(cáinéng)成功施放气球。
“看朝霞,等落日,每天(měitiān)重复着相同的观测步骤,有点(yǒudiǎn)枯燥乏味,但对把脉天气意义重大(zhòngdà)。”蔡昱珣的眼里透露着对高空观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。
文/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/厦门晚报记者 刘(liú)东华 (除署名(shǔmíng)外)

最近的天气,仿佛时刻在“变脸”,上午还晴空万里(qíngkōngwànlǐ),午间突然来一场瓢泼大雨;白天还好好的,夜里就雷雨交加,扰人清梦……老天爷“变脸”如翻书。厦门(xiàmén)气象部门表示,每年(měinián)4月至11月是厦门的汛期,其间气温偏高,雨水(yǔshuǐ)偏多。而7月开始到10月又是厦门的台风季,天气变化可能更加剧烈(jùliè)。
所谓“天有(yǒu)不测风云(tiānyǒubùcèfēngyún)”,天气瞬息万变。在厦门,有一群守望天气的人,他们运用各种利器测风、测雨、测云,为我们解码(jiěmǎ)“天机”,读懂“老天爷的脾气”。
P波段风廓线雷达是今年引进的新设备。
补齐高空风观测短板(duǎnbǎn) 每一两分钟生成一组数据
大雾弥漫,能见度不足50米,快到海沧蔡尖尾山顶时,一座白色庞然大物矗立(chùlì)在眼前(yǎnqián)。这是厦门市气象局今年引进的新设备——P波段(bōduàn)风廓线雷达,也是全省首台。
占地225平方米、重数十吨,这个(zhègè)白色的“大家伙”在雨雾中也很显眼。但这点雨雾对它来说不足挂齿——它有看不见的长长“触角”,一旦启动,可从5个不同方向(fāngxiàng)高频向高空中发射电磁波(diàncíbō)束(shù),波束最高能到16公里。
“空中其实不完全是‘空’的,风里总有微小的湍流,就像空气(kōngqì)中的‘小疙瘩’。当电磁波撞到这些‘小疙瘩’时,会像回声一样(yīyàng)反射并被雷达接收。”市气象局(qìxiàngjú)装备保障工程师任堃解释,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依靠多普勒效应,通俗(tōngsú)地讲,就是(jiùshì)发射电磁波—接收电磁波—计算机分析处理。
任堃说(shuō),P波段波长较长(jiàozhǎng),穿透力强,具有全天候、高精度的探测优势(yōushì),在不同天气条件下,都能发挥关键作用。“比如(bǐrú),当前在某位置探测到一个‘小疙瘩’的回波,一秒钟(yīmiǎozhōng)后在另一个位置探测到这个‘小疙瘩’的回波,这两个位置的距离相减,就可以推算出风速。”任堃说。
新的雷达传输回来的数据十分及时(jíshí),每隔三五分钟(sānwǔfēnzhōng),就会传输一次(yīcì);在加密观测模式下,每一两分钟就可生成一组风廓线数据——这是一款(yīkuǎn)“百米级、分钟级”的“捕风神器(shénqì)”。天气晴朗时,它能提供详细的大气风场和湍流信息,帮助气象预报员更(gèng)准确地把握大气变化;降水时,它又能详细描绘降水云体的风场,为气象预报和中小尺度天气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。
这个雷达目前正在试运行,它将补齐厦门(xiàmén)高空风观测短板,为天气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(de)数据。
矗立在蔡尖尾山上的“大白球”,主要用来监测云的含水量,目前正在“换脑”更新升级。
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放飞两次 可与全球气象数据交互比对(duì)
在气象观测中,有许多(xǔduō)雷达(léidá)被运用:天气雷达、风廓线雷达、激光雷达和云雷达等,根据功能可分为测云雷达、测雨雷达、测风雷达。在市气象局的(de)探测“宝盒”里,储备着许多先进工具。其中,在捕风的“工具箱”里,除了测风雷达,还有高空探测气球,它可携带高空气象探空仪(tànkōngyí),在地面(dìmiàn)至(zhì)3万米高空中采集气压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等数据。
放飞探空气球是市气象局的“传统项目”。北京时间每日7时15分和19时15分放飞。“全球同步(tóngbù)施放,方便全球气象数据(shùjù)交互比对。”高空(gāokōng)探测工程师蔡昱珣说。
记者采访当天,天气阴沉(yīnchén),能见度不高,天空还(hái)飘着小雨,有2—3级(jí)微风,这并不是一个施放气球的好天气。18时45分,蔡昱珣把两个不同(bùtóng)型号的探空仪放在基测箱上进行测试——跟以往不同,除了在气球的绳子上绑上高空气象探空仪外,他们还增加了一个北斗(běidǒu)卫星导航探空仪。
19时,另一名值班人员俞锋打开仓库,拿出气球和绑绳,开始为气球充灌(chōngguàn)氢气。当天下着小雨,空气湿度大,他多充了近700克氢气,这样即使探空(tànkōng)气球沾了雨水,也能升得高(gāo)一点。
升球、绑仪器,两人小心翼翼地配合,生怕探空仪沾了(le)水(shuǐ),影响监测数据。19时(shí)15分,俞锋把气球拿到房顶。“一、二,放!”俞锋话音刚落,手中(zhōng)的绳子松掉,探空气球迅速飘升,几十秒后隐没在天空中。
蔡昱珣和俞锋坐在电脑前,时刻监测着两个探空仪传输回来的数据。升空4分51秒后,高空气象探空仪显示,温度(wēndù)为12.2℃、气压(qìyā)838.2百帕、湿度100%。蔡昱珣说,探空气球可测量大气(dàqì)中(zhōng)的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风向、风速等,为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。
天气晴朗,气球可升到3万米高空,如遇下雨(xiàyǔ)等恶劣天气,气球就只能在1.7万米至2万米高空之间。这是(shì)蔡昱珣多年(duōnián)的(de)经验总结。当天是东南偏(piān)东风,气球往翔安方向飘去。19时33分,气球冲破500百帕(约5500米),蔡昱珣感叹:“过了,安全了,放心了!”顺利通过(tōngguò)500百帕是他们放球的目标,没有过这个线,就算施放失败,得重新放球。
20时01分,监测数据显示,气压快速上升(shàngshēng),雷达仰角变小。蔡昱珣和俞锋迅速判断:气球炸了——它(tā)在放飞45分21秒后,在上升到1.7万米的(de)高空后炸掉了。
这次(zhècì)放飞过程还算顺利。蔡昱(càiyù)珣说,相比高空气象探空仪,北斗卫星导航探空仪监测数据更精准、故障率低,监测数据也可(kě)实现自动传输。

放飞探空气球是市气象局的“传统项目”。 受访者供图
“足球”罩子里有口重(kǒuzhòng)数十吨的“大锅(dàguō)” 探测台风暴雨冰雹等能力出众
除了测风神器,还有测雨利器。矗立在蔡尖尾山上的(de)“大白球”,是S波段双偏振雷达,主要用来监测云的含水量。2016年试运行(shìyùnxíng)时(shí),它是国内第一部整机生产的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。
这个被取名为“天语舟”的(de)大白球,表面像颗足球,由洁白的玻璃钢精心拼接而成,里面包裹着直径约10米、重数十吨的一口“大锅”。这口“大锅”就是这个多普勒(duōpǔlēi)雷达(léidá)的天线。
在那个“足球”罩子里,“大锅”360°旋转,每6分钟向空中扫一圈,理论上探测(tàncè)半径可达460公里,对(duì)台风、暴雨、冰雹(bīngbáo)等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能力出众。
如今(rújīn),它正在更新升级。从今年3月开始,市气象局组织人手对“大白球”进行“换脑”——更换了更先进的天线和发动机,转速提高,扫描一圈的用时从6分钟(fēnzhōng)缩减至(zhì)3分钟,扫描范围更广、更大。“对于龙卷风、冰雹、强对流等极端或者灾害性(zāihàixìng)天气,可以发现得更早。”任堃说(shuō)。
除了这些庞然大物,市气象局的(de)工具箱里还有许多更为小巧的雷达设备,比如X波段的相控阵(xiāngkòngzhèn)雷达,与S波段双偏振雷达作用类似。这个小巧玲珑的家伙转速很快,每(měi)一分钟就扫描一圈,探测半径达80公里。任堃说,相比S波段双偏振雷达,它(tā)的转速更快、分辨率更高(gènggāo),且与大型雷达数据互为补充。
日常气象预报业务流程 自动化率已(yǐ)达95%
无论(wúlùn)测风、测雨、测云,这些先进设备都不是单一存在的。它们的数据被汇入超级计算机中心,通过各种技术和算法,生成未来(wèilái)天气。
郑辉坐在电脑前,值班时需要面对多个显示屏,根据显示屏上的各类数值模式(móshì)、实况观测数据(shùjù),并结合本地气候特征,制作精细化的天气预报。他(tā)是市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员,从业已10年。
一名优秀(yōuxiù)的预报员,要懂得显示屏上不同数值模式产品的优劣、探测数据各项物理量的意义,并能够凭借经验,根据这些数值和曲线(qūxiàn)预测天气(tiānqì)走向,为各类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警。
郑辉爱钻研。工作(gōngzuò)间隙,他根据业务服务需求编写了有用的辅助工具,比如相控阵天气(tiānqì)雷达强天气监控告警系统(xìtǒng):一旦遇到强对流天气,系统可(kě)及时对雷达回波进行识别告警,并监控强降水、大风和低能见度等天气,同时(tóngshí)自动统计全市雨量并进行排名,自动生成文本和短信,即刻发布到手机上。
随着(suízhe)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(shēndù)应用,天气预报的流程和效率都得到了优化。郑辉等气象预报员的一部分工作也发生了改变。
2024年,中国气象局与(yǔ)相关单位联合(liánhé)发布“风清”“风雷”“风顺”三大AI系统。这些系统在台风、暴雨、高温、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报(tiānqìyùbào),以及短时临近强降水预报方面,都展现出显著优势,还首次实现未来0—60天自主(zìzhǔ)可控的无缝隙智能气象预报。
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,以及预报(yùbào)员经验的融入,AI可以自动生成预报结果,且准确率(zhǔnquèlǜ)不断提高。据了解,厦门市气象台(qìxiàngtái)是福建省气象局数字预报岗建设首批试点单位,如今已初步形成“数据—算法—产品(chǎnpǐn)—服务”的数字化业务流程,日常(rìcháng)气象预报业务流程自动化率已达到95%。按照规划,今年(nián)将基本实现日常预报流程全部自动化,到2028年,在预报预警流程方面也将实现自动化。
郑辉说,目前AI气象模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,有时候会出现错漏(cuòlòu),预报员一部分职责也发生转变——负责审核、优化、订正AI输出(shūchū)的内容。“预报员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,工作内容也要从传统日常预报向影响预报和(hé)风险预警上转变,向技术研发和决策服务转化。”
三维立体监测(jiāncè)和AI助力
厦门有山、有海、有湾、有城,虽然面积小,但地形复杂,对于天气的(de)(de)精准预报来说,是个(gè)不小的挑战。一场突发的大雨,可能影响地面重要活动的举办;一阵海上大风,也(yě)可能影响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;雷暴大雨天气重点区域在哪里,什么时候能停歇,这都会影响飞机航班的安排和(hé)起落……
市气象台副台长、首席预报员张伟说,有(yǒu)三维立体监测和AI的助力,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加有底气。例如,台风的路径预测更加精准,暴雨(bàoyǔ)预警的发布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,但大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,对“2小时内分钟级短时(duǎnshí)临近天气精准预报”正(zhèng)成为公众和行业要求。
张伟说,精密监测是为了精准预报,精准预报是为了给社会(shèhuì)提供精细的服务。需求(xūqiú)是无限的,但作为关注“天机”、守望天气的人(rén),追寻永远在路上。
任堃和同事爬上灯塔考察。 受访者供图
钻进白球(báiqiú)“心脏”维护设备 爬上无人小岛灯塔考察
“工具箱(gōngjùxiāng)”中的精密仪器,需要安装、维护(wéihù)、保养……任堃就是守护它们的人之一。
任堃说,大的仪器(yíqì)每个月至少要维护一次。比如,蔡尖尾(wěi)山上的“大白球”,维护时需要钻进白球“心脏”——直径50厘米(límǐ)的小洞中(zhōng),看发动机有没有漏机油,有没有被老鼠咬,还要拿吸尘器吸出日常转动中产生的碎屑,如果零件有损坏,也得及时修补。
要是台风等(děng)极端天气来临,他们(tāmen)更要值守,保障设备(shèbèi)不会出现故障,或(huò)出现故障后能立刻修复。任堃说,2023年7月,台风“杜苏芮”登陆福建,给厦门带来狂风暴雨。他在蔡尖尾山上值守4天,吃泡面,睡折叠床,紧盯着“大白球”。
除了日常维护,任堃和同事也要负责气象自动站的选址建设。2023年(nián),任堃和同事租了小船,穿上救生衣,爬上无人(wúrén)小岛上十多米高的灯塔,考察(kǎochá)灯塔上能否有条件建自动站。最终,他们选择了一个沿海小岛礁建立海岛站,监测海上的雾、雨、风等,为海上航行(hángxíng)提供(tígōng)基础数据。
“追风”25年放飞无数气球 每天(měitiān)重复相同的观测步骤
放飞探空气球(qìqiú)的高空探测(tàncè)工程师,又被称为“追风的人”。蔡昱(càiyù)珣追了25年风,从她手里放飞的探空气球数不胜数。但每一次值班,蔡昱珣都如履薄冰,一刻也不敢放松。“无论节假日,无论刮风下雨,探空气球都必须准点放飞,这样才能保证高空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(xìng)、比较性和准确性(zhǔnquèxìng)。” 蔡昱珣介绍。
天气瞬息万变,也许地面是清风拂面,但高空中却刮起好几级大风,或者气球放飞不久就下大雨。蔡昱珣(xún)说,他们得先(xiān)了解当天天气情况,预估天气异变可能,找准角度才能(cáinéng)成功施放气球。
“看朝霞,等落日,每天(měitiān)重复着相同的观测步骤,有点(yǒudiǎn)枯燥乏味,但对把脉天气意义重大(zhòngdà)。”蔡昱珣的眼里透露着对高空观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。
文/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/厦门晚报记者 刘(liú)东华 (除署名(shǔmíng)外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