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气温常突破30℃,身体“上蒸下煮”,如何养生?

体育正文 236 0

气温常突破30℃,身体“上蒸下煮”,如何养生?

气温常突破30℃,身体“上蒸下煮”,如何养生?

长沙(chángshā)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杨煜 秦璐 6月5日是芒种(mángzhòng)节气,与收割、播种有关。最有诗情画意的(de)是,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(huángshíyǔ)”。所以,雨水也是芒种时节的特色之一。 然而,当炎热的夏天与充沛的雨水相遇,注定温度高、湿度大。长沙市中心医院(南华大学(nánhuádàxué)附属长沙中心医院)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(zhǔrèn)、副主任医师欧降(ōujiàng)红表示,芒种时节气候独特,人们需要祛湿(qūshī)、调养好脾胃,以利气血生化之源。 芒种(mángzhòng)时节“上蒸下煮”,高温高湿相互交织 欧降红表示,因芒种时节(shíjié)恰逢(qiàféng)梅雨季节,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 芒种时节最突出的(de)气候特点(tèdiǎn)是“双高”,即高温与高湿相互交织,气温常突破30℃,空气湿度也较大,人体会有“上(shàng)蒸下煮”难受之感。这一气候在南北地区存在差异,“梅子黄时雨(huángshíyǔ)”就是指江南的梅雨季节,长江流域如同“梅雨闷罐”,湿热黏腻,衣物难以晾干;华北地区则可能遭受“干热夹击(jiājī)”,既有烈日灼(zhuó)晒,又有骤雨带来的湿气。 从中医角度来讲,湿邪是健康隐患,“暑必夹湿”会阻滞气机,引发困脾、郁肤(yùfū)、蒙窍等(děng)三方面危害。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,门诊中急性胃肠炎患者明显增多,皮肤科湿疹患者人数大幅(dàfú)上升,暑湿感冒在夏季呼吸道疾病(jíbìng)中的占比也相当高。 科学(kēxué)应对湿热季,可采用中医药多种保健法 欧降红解释(jiěshì),在中医理论中,湿邪性质重浊黏腻,一旦留滞于人体,容易化生痰浊、阻滞气机等,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(yào)的致病因素。若湿邪困脾(pí),会(huì)影响人体消化系统;湿邪留于皮肤,会导致湿疹反复发作;湿邪趋下,易致下肢困重、带下异常,还会加重泌尿系统(mìniàoxìtǒng)负担,风湿病患者尤其要警惕关节肿痛加重的情况。 中医药在应对湿热(湿邪侵袭)方面,具有丰富的特色疗法,如(rú)中药汤剂、针刺、温(wēn)灸、温针灸、三伏贴、中药熏蒸等。这些疗法不仅体现了(le)中医“整体观念”和“辨证论治”的核心思想,还彰显了“内调外治”“防治结合”的独特优势(yōushì)。 中药汤剂是核心的内调方法,中医(zhōngyī)会根据个人体质(如偏寒、偏热、气虚、痰湿等)、具体症状(如湿重、热重、湿热并重),开具(kāijù)个性化的中药处方,通过口服达到健脾祛湿、清热利湿、芳香化浊等效果,从根本上调理身体(shēntǐ)内环境,增强抵御(dǐyù)湿邪的能力。 针刺,用细针刺激特定穴位(xuéwèi),疏通经络气血,调节脏腑功能,达到祛湿、清热、调和阴阳的(de)目的,常取用(qǔyòng)的穴位是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丰隆、三阴交等。 温灸,用艾条等点燃后熏烤特定穴位或(huò)部位,借助温热刺激和艾的(de)药性,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扶助(fúzhù)阳气,特别适合体内有寒湿或阳气不足的人。 温针灸,针刺(zhēncì)与艾灸结合。在留针时,将艾绒或(huò)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点燃施灸,同时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,温经通(wēnjīngtōng)络、祛湿散寒的效果更强。 穴位拔罐,利用负压吸附在皮肤(通常取用背部膀胱经、脾俞、胃(wèi)俞等穴位或肌肉丰厚处),造成(zàochéng)局部充血,起到疏通经络、行气活血、祛风散寒除湿的(de)作用(zuòyòng)。湿热季常用“闪罐”“走罐”或短时间留罐的疗法。 中药熏蒸,利用煎煮中药产生的蒸汽(zhēngqì)熏蒸全身或局部如关节,药力和热力共同作用,使毛孔(máokǒng)张开,促进发汗排湿,疏通腠理,药性(yàoxìng)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所,对缓解肌肉关节困重酸痛效果明显。 中药泡手浴足,用具有祛湿、清热、活血通络功效的中药煎煮液浸泡手足,手足是经络起止汇聚之(zhī)处,且皮肤相对薄嫩,药物(yàowù)易于吸收。此法方便易行,能促进局部和全身(quánshēn)血液循环,引湿下行,缓解疲劳。 还有三伏贴(tiē),在一年中最热(rè)的三伏天,将特制的中药膏贴敷在特定穴位上,利用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机和药物的辛温发散之性(zhīxìng),激发人体阳气,驱散内伏的寒湿之邪,起到冬病夏治预防秋冬易发疾病的作用,如哮喘、鼻炎、老寒腿等,也适用于寒湿体质者在湿热季的调理(tiáolǐ)。 此外,这些疗法不仅用于治疗已出现的(de)湿邪症状,还可在湿热季节来临或身体感到(gǎndào)不适初期就进行干预,以发挥“治未病”的预防作用。 欧降红表示,中医讲究(jiǎngjiū)辨证论治,以上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盲目使用。例如,体质(tǐzhì)偏热者(piānrèzhě)不宜过度温灸,寒湿重者不宜用过于寒凉的汤剂。 湿热季最易(zuìyì)心烦气躁,要静心防“情绪中暑” 湿热季如何防病养生?欧降红(hóng)从起居、饮食、运动、情志四个维度,为人们提供了(le)专业指导。 起居调摄,避暑湿,护阳气。养成科学作息习惯,遵循“子时大睡,午时小憩”原则,即夜间11时前入睡,午休不超过30分钟。出汗后需待(xūdài)体表收汗再沐浴,以防湿气内侵。同时,室内(shìnèi)湿度(shīdù)宜控制(kòngzhì)在55%~60%,可(kě)悬挂艾叶苍术香囊(艾叶与苍术按2∶1比例配制),既能驱蚊,又可化湿。 饮食调理,清补结合(jiéhé),忌寒凉。饮食宜少肥甘厚腻,多芳香利湿食材。每日可饮用荷叶薏米饮,即荷叶5克、炒薏米15克、陈皮(chénpí)3克煎水喝,此方源自《本草纲目》,有升清降浊之效。若患急性(jíxìng)腹泻(fùxiè),可煮焦米粥,即大米炒至焦黄煮粥,佐少许盐(yán),以快速止泻,但(dàn)后续仍需就医明确病因。湿疹(shīzhěn)瘙痒者,可用土茯苓30克、赤小豆50克炖汤,配合外洗方(马齿苋、黄柏各20克煎水湿敷),但皮肤破损或属寒湿证者(zhèngzhě)不宜使用。暑湿感冒时,可泡薄荷香薷茶,即薄荷10克、香薷6克代茶饮,以发汗解表。 运动导引,微汗为度,通经络。运动以微汗为宜,以通经络。晨起可拍打脾经(从三阴交至(zhì)血海穴),傍晚(bàngwǎn)沿膀胱经刮痧(重点肺俞、脾俞穴)。此外,推荐每日练习八段锦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10分钟,以提升(tíshēng)脾胃运化(yùnhuà)功能。 情志养护,静心防“情绪中暑”。湿热天气最易致心烦气躁,需静心调养(tiáoyǎng)。晨起可按揉内关(nèiguān)穴(xué)、劳宫穴各3分钟,午后闭目聆听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,以疏肝降火、舒缓情绪。 此外,欧降红(hóng)推荐了一款夏季养生食谱——玉米须冬瓜皮汤。 食材,玉米须30克、冬瓜皮50克、茯苓(fúlíng)15克、生姜3片;做法,将食材洗净(xǐjìng)后加水1000毫升,大火煮(zhǔ)沸转小火煮20分钟,滤渣饮用。 此方将多种功效(gōngxiào)巧妙融合,玉米须具有(jùyǒu)(yǒu)利水降压之效,尤其适合高血压人群;冬瓜皮在《滇南(diānnán)本草》中记载,有“利小便,消水肿”的作用,可有效缓解下肢水肿;茯苓能健脾宁心,对于因“暑湿困脾”引发的失眠多梦症状有化解之功。另外,糖尿病患者可去掉生姜,添加山药30克(kè);夜尿频多者建议每日饮用不超过300毫升。
气温常突破30℃,身体“上蒸下煮”,如何养生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